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导读:

??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由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地处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东沙群岛与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为中国与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交流的南海航道要

西沙群岛(Xisha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亦称帕拉塞尔群岛),为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由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管辖。

西沙群岛地处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东沙群岛与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为中国与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交流的南海航道要冲。三沙市行政中心在西沙群岛永兴岛。

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18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为3.2平方公里(含石岛),石岛最高,海拔15.9米,东岛环礁的高尖石是南海唯一一座火山角砾岩岛屿。

区划名称西沙群岛行政级别区区划代码460321辖区面积10 km²气候条件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南海中部、海南省东南部

西沙群岛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永兴460321451永乐460321452七连屿460321453

西沙群岛管辖治理

先秦时代,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属中原王朝,秦末中国战乱,南海郡尉赵佗乘乱兼并3郡建南越国,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归南越(粤)国管辖。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粤之乱,以其地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9个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岛上。

三国时代(220年~265年),南海海域属吴国辖。

隋大业三至六年(607年~610年),隋炀帝在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临振3郡,南海诸岛归临振郡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海南设崖州都督府总管崖州、儋州、振州,南海诸岛列入崖州都督府所辖疆域,隶属于振州,正式确立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宋代承袭唐代行政建置。西沙群岛属琼州府辖区。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农历十二月,为避元军追击,宋端宗赵昰经福建、广东沿海到七洲洋(西沙宣德群岛海域),在沙洲上住了2个多月。

元军在南海海域实行巡海活动,穿过西沙和南沙群岛。

明代,西沙群岛属万州辖有,为保证航行安全,明王朝派遣海军进行护航,并加强巡海。

清,属广东省琼州府海域,为万州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伏波、广金、琛航3舰巡视西沙群岛,登上岛屿进行科学考察,测绘地图,调查资源,并对所到岛礁中的15座命名立碑,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道光十五年(1835年),派员赴西沙群岛建塔立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沙群岛的北岛立碑2座,碑文“视察纪念”,落款“大清光绪廿八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政府应有关外国政府请求,在西沙群岛建立灯塔,便利船只在南海上航行。

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宣统元年(1909年)3月,广东总督张人骏设立西沙群岛筹办处,筹备经营西沙事宜,制订《入手办法大纲》10条。4月,筹办处人员由广州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舰赴西沙群岛复勘。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拟订官办章程10条,令广东咨议局西沙群岛筹办处派员设立局所,筹办东沙、西沙开发事宜。宣统三年(1911年),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岛崖县(今三亚市)管辖。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4日至3月2日,崖县政府派员协同商人勘察西沙群岛的北岛、中岛、南岛、树岛(赵述岛)、白岩、玲洲岛(东岛)、吕岛、笔岛(珊瑚岛)及都岛,并测绘地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东政治分会将西沙群岛拨归中山大学管理。5月,广东省民政厅派委员方新主持南海诸岛调查活动,由中山大学教授沈鹏飞率领调查团乘“海瑞号”军舰在西沙群岛作16天的考察,写成《西沙群岛调查报告书》,并拟订移民兴业开发计划。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东省政府农林局设立东沙岛管理处。4月,广东省农林建设局派东沙岛海产管理处主任梁权及技正、雇员等乘福游舰赴东沙岛考察,制订开发计划。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广东当局派海周舰巡察西沙群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法国派遣“印度支那卫队”非法占领西沙群岛的珊瑚岛。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日军侵占了西沙、南沙群岛,4月9日,日本驻台总督府发布公报称: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已“划归”日本帝国领土,属台湾高雄县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次年,中华民国政府海军司令部派出“永兴”、“中建”两舰在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率指挥下抵达西沙群岛,以“永兴”号、“中建”号命名了“永兴岛”、“中建岛”,11月在永兴岛码头处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被任命为第一任海军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驻防永兴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日,内政部重新审定了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其所属各岛、礁、沙、滩名称,正式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同时再次宣布将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政府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

1950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沙永兴岛。

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办事处”。

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

1974年1月15日至20日,人民解放军对入侵西沙群岛海域的南越西贡当局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全面收复了西沙群岛。

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恢复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仍沿袭相当于县一级派出机构的行政设置体制,办事处仍驻西沙群岛永兴岛。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2014年7月22日,三沙市甘泉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沙市西沙群岛全部有人居岛礁均设立了群众自治组织。

2020年4月18日消息,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三沙市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西沙群岛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分布在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112°55′之间,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海岸线长达518公里。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由4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

地形地貌

陆地地貌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岛为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

根据岛屿物质组成、岩性结构和形态成因原则,将西沙群岛地貌划分为以下3类9种:

类种陆域地貌沙堤、砾堤阶地潟湖洼地残丘火山岩台地潮间带地貌海滩礁坪---水下地貌水下斜坡------

沙堤、砾堤主要分布于永兴岛、东岛、金银岛、珊瑚岛、琛航岛、中建岛、赵述岛、甘泉岛、北岛和中岛等,阶地为砾岛的主体,一般位于岛屿的中部或新老砂堤之间,潟湖主要分布于琛航岛、南岛和中建岛,多位于沙堤内侧,洼地主要分布于永兴岛、东岛、北岛、金银岛、甘泉岛和琛航岛等,残丘仅分布于石岛和东岛东北部,火山岩台地仅见于高尖石岛。西沙群岛环礁主要集中在西沙大陆陡坡的1000米深水台阶上,北面为西沙海槽,水深在2000米以上。多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前者如浪花礁、华光礁等,后者如东岛环礁、永乐环礁等。

西沙群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主要来自遭受破坏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蚀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现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碎屑沉积,表层沉积物分为砾砂、中粗砂、中砂和细砂4个等级。岛屿在礁坪上的部位,乎皆在主风向的背风侧,即大多位于礁体的西南侧,所有岛屿均分布在礁坪上,但并非所有礁坪上皆有岛屿。

群岛水道:赵述门、红草门、老粗门、全富门、银屿门、石屿门、晋卿门、甘泉门。

海底地貌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的台阶式大陆坡上,座落于被海谷强烈割切的孤立台阶上。西沙群岛周围都是槽谷,其中一条规模很大的弓形槽谷围绕着群岛的西、北及东部,强烈割切大陆坡。此谷为沉积物充填而发育成海槽,称之为西沙北海槽。海槽全长460余公里,西段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水深超过1650米;东段则呈东西向展布,水深超过3000米,并由此注入南海深海平原。西沙群岛至中沙群岛之间分布着一条北东向的海槽—西沙东海槽,槽深2500米。海槽的东北端及西南端增深至3000米以下,并与南海深海平原相通。西沙群岛的西南边缘则是一条不明显的北西向海槽,深1100米,其西北端与西沙北海槽相通,东南端伸入南海深海平原。综上所述,西沙群岛海区实际上是由海槽连成的环形洼地所围绕的孤立台阶,是由于海谷强烈割切大陆坡而分割出的孤立地块。

在西沙各海槽周围,在北面和西面是广东大陆架、北部湾陆架与海南岛东南的台阶式大陆坡(南海西北大陆坡)的急剧转折区域;在南及西南部则是宽广的大陆坡台阶,在东南及东面是中沙台阶和南海深海平原。海底地形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水深度也随之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

气候条件

综述

西沙群岛为西南中沙群岛最北一群,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期,主要受东北季风影响,盛行偏北气流;4月至9月为夏季风期,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偏南气流。西沙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高温高湿,对流旺盛,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风能资源丰富,热带气旋、暴风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频繁。

光照

西沙群岛地处低纬度,太阳入射角大,辐射量相当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其中除12月份辐射总量<400兆焦耳/平方米外,其余各月均在4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辐射量最大的是5月份,达630~65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左右,全年有10个月的月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最多的月份为5月,达300小时左右;最少的月份是11月和12月,月日照时数在180~195小时之间。大气透明度较好,年日照百分率在65%左右,各月的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最高的月份达75%左右。

气温

西沙群岛接受太阳辐射量大,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6~27℃(永乐群岛高于宣德群岛0.5℃左右),各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上;由于海洋调节作用,年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9℃上下,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也不太高,极端最高气温为34.9℃(宣德群岛1969年5月25日)和35℃(永乐群岛1986年5月14日);年平均最低气温2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5.3℃(宣德群岛1965年1月2日)和16.4℃(永乐群岛1986年3月3日)。

降水

西沙群岛水汽来源充足,降水量大,但季节之间分配不均。宣德群岛年降雨量近1500毫米,永乐群岛年雨量近14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期和夏-冬季风过渡期的6~11月,宣德群岛最多雨月份10月的月雨量达到259.3毫米,最少雨月份2月的月雨量仅11.9毫米;永乐群岛最多雨月份9月的月雨量达302.3毫米,最少雨月份2月的月雨量仅12.8毫米。干湿季分明,宣德群岛每年6~11月为雨季,降雨量达1283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7%,12月至次年5月为干季,降雨量仅19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3%;永乐群岛6~10月为雨季,降雨量1111毫米,占年降雨量的80%,11月至次年5月为干季,降雨量仅271毫米,占年雨量的20%。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宣德群岛年降雨量历史上最多的年份达2458.6毫米(1973年),最少雨的年份只有729.7毫米(1968年);永乐群岛最多雨的年份达1877.7毫米(1988年),最少的年份只有695.4毫米(1976年)。年降水日数在120天左右,其中宣德群岛约130天,永乐群岛约117天;一年中8~12月降水日数较多,雨量最多月平均降水日数达到18天(10月份),3~4月降水日数较少,最少月平均降水日数只有4天(3月份)。

西沙群岛地处季风区,受季风环流影响,风的变化较大,年平均风速在5~6米/秒之间,其中永乐群岛大于宣德群岛。宣德群岛月平均风速在3.9米/秒以上,最大的11月平均风速达到6.3米/秒。永乐群岛风速最小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也有4.6米/秒,风速最大的11月平均风速可达8.0米/秒。宣德群岛5~9月盛行偏南风,最多风向为南-西南偏南风;10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风,3~4月盛行东北偏东风。永乐群岛3~8月盛行偏南风,最多风向为东南偏南风;9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风。西沙大风日数较多,年大风日数33天左右,但季节分布也不均匀,以10~12月份最多,3~5月份最少。西沙群岛台风旺季为6~11月(其中最旺月为7~10月),2~3月份基本无台风。

湿度

西沙群岛终年高温,海水蒸发旺盛,年蒸发量近2400毫米,各月份蒸发量都在170毫米以上,最多的月份达245毫米。由于蒸发量大,西沙海区全年各月份的大气湿度都较高,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1%,年内各月的相对湿度在78%~84%之间。其中,6~8月份较大,在84%左右;12月至次年1月份较小,只有78%左右。尽管湿度较高,但西沙海雾却不大。

西沙群岛地质构造

地质演变

西沙群岛的地质史可从现代追溯到远古时代中期,与海南岛抱板群原岩时代,即海南岛晋宁构造阶段沉积物相当。晋宁运动之后西沙基底露出水面,与海南岛乃至华南地区相连为陆地,长期遭受地球外力剥蚀;直到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西沙地区表现为“南海运动”,西沙隆起受北东东、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的断裂切割成断块隆起带。

在晚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地壳下沉接受海侵,沉积了总厚度近1000米的生物礁相灰岩;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末期,海面明显发生下降,致使原先沉积的生物礁相灰岩产生白云岩化作用,前者厚度大于80米,后者厚32米。

在上第三纪晚期,西沙地区产生一组北西向断裂,并切割了早期的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为高尖石火山岩喷发准备了通道。第四纪以来,地壳间歇性升降运动引起海平面的变化,接受了约260米厚的生物礁相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沉积。

约距今3000~4000年前,西沙地区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目前的位置,而一些沙洲岛以及部分海滩岩则是近1000~2000年才出现的,这些岛礁洲滩及其成岛作用直至现今仍在受着风海流(包括风暴潮)等自然力的不断改造而处于继续变化之中。现有岛礁按物质组成区分,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1座(高尖石),占总数的3.1%;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的珊瑚岛31座,占96.9%,其中生物砂屑灰岩组成的1座,占3.1%;生物碎屑灰岩组成的4座,占12.6%;珊瑚碎屑砂砾组成的24座,占75.0%;珊瑚砾石组成的1座,占3.1%;海滩岩组成的1座,占3.1%。

地质概况

地层

西沙群岛的地层有中元古界蓟县系抱板群,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生物沉积和风成沉积以及全新统地层。

火山岩

西沙群岛仅高尖石一座岛屿分布火山岩,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在地质年代上属新生代第三纪上新世晚期,但尚未建立正式的地层单位。

岛屿时代分期

西沙群岛珊瑚礁沉积物出露海面形成岛屿的时代,按先后顺序分为四期:

(1)高尖石岛期:地质年代相当于晚第三纪。按高尖石玻基辉橄岩同位素测定年龄为距今270万年,当形成于地质史上晚第三纪,是西沙海域中最老的岛屿。

(2)石岛期: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据石岛风成生物砂屑灰岩C测定数据,断定石岛风成沉积物形成于末次冰期(相当于1.1~6.5万年之间)即晚更新世晚期。

(3)甘泉岛期:属中全新世晚期,为西沙群岛主要的成岛期。包括甘泉岛和永兴岛、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珊瑚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金银岛、东岛等岛屿,具有相似的地形景观和基本一致的高程(3~6米),其地表沉积层年龄距今2602±60~4053±281年(其中甘泉岛中部1.5米深以内的沉积层C测定年龄为距今3500~4040年)。

(4)沙洲期:属晚全新世至现代成岛期。其中西沙洲与中建岛同一类型,中建岛地表沉积物年龄为距今2159±114~2759±90年,应为晚全新世早期的沉积物;筐仔沙洲、鸭公岛、咸舍屿、银屿、银峙仔、全富岛等则由松散状灰白色贝壳、珊瑚等生物砂砾屑组成,一般高出海面1~3米,上有唐至明代遗物而无植被,成岛时间比中建岛要晚,为晚全新世后期至现代成岛期沉积物。

西沙群岛岛群分布

西沙群岛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40座岛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露出水面岛洲最多的一群。大致以东经112°E为界,分为2大群组:位于东北面的是宣德群岛,海南渔民称为“东七岛”;位于西南面的是永乐群岛,海南渔民习惯称为“西八岛”。最高的石岛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

宣德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侧偏北,在北纬15°43′~17°00′,东经112°10′~112°54′之间的海域上。其主体为宣德环礁,古代中国海南渔民称之为“东七岛”或“上七岛”、“上峙”等。1947年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七下西洋而定名为宣德群岛。该群岛共有8座岛屿、6座沙洲和7座暗滩(礁)。

永乐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西侧偏南,分布在北纬15°46′~17°07′,东经111°11′~112°06′之间,其主体为永乐环礁,海南渔民习惯称为“西八岛”或“下八岛”、“下峙”,1947年为纪念明永乐年间郑和航海下西洋而命名。共有岛屿14座,沙洲1座,暗礁4座。

岛群岛屿名称渔民俗称国际称谓陆地面积(单位:km²)永乐群岛金银岛尾岛 、尾峙Money Island0.36珊瑚岛老粗岛 、老粗峙Pattle Island0.30甘泉岛圆岛 、圆峙Robert Island0.31全富岛曲手 、全富峙--0.02鸭公岛鸭公峙--0.01银屿龙坑--0.01银屿仔银屿峙--0.002咸舍屿咸舍峙--0.003石屿石屿--0.002晋卿岛四江门、世江峙Drummond Island0.21琛航岛三脚 、大三角岛Duncan Island0.28广金岛三脚峙 、小三角岛Palm Island0.06盘石屿白树仔、白峙仔Passu Keah0.40中建岛螺岛、半路峙Triton Island1.20宣德群岛石岛小巴岛Rocky Island0.08永兴岛猫注 、猫岛、 吧注Woody Island2.60南岛三峙South Island0.17中岛二岛Middle Island0.13北岛长峙、长岛North Island0.40赵述岛树岛、船暗岛Tree Island0.22东岛猫兴岛、吧兴岛Lincoln Island1.60高尖石双帆Pyramid Rock0.04筐仔沙洲筐仔峙--0.01东新沙洲----0.004西新沙洲----0.002南沙洲--South Sand0.06中沙洲--Middle Sand0.05北沙洲--North Sand0.02西沙洲--West Sand0.22

西沙群岛水文特征

水温

表层水温

西沙海区属热带,水温普遍较高且较均匀,表层温度变化一般在29.4~30.5℃之间,月平均表温都在29℃以上。其中,中建岛附近水域表温29.4~29.8℃,东岛附近表温30.3~30.5℃,宣德群岛附近表温29.7~30.5℃之间;永乐群岛附近表温29.8~30.2℃,温差0.4℃;琛航岛附近表温28.4℃,比其它海区温度要低得多。各岛周围水域温度彼此差异不太大,但浅水上下层混合强烈,80米水深处水温可降至20.8℃。

底层水温

西沙周围水域水温随深度变化而显著降低,据1974~1985年调查资料,西沙水域4月份水深800米底层水温为7℃,而表层水温为27~28℃。但周围水域深度差异大,底层温度差别也大:中建岛水域底层采水深度70米以深,水温在18.5~21.1℃之间,比表层低10℃左右;东岛水域30米以内浅海区表底温差不超过0.1℃,水深30~60米表底温差0.19~4.79℃。永乐群岛水深30米以内的表底层温差不超过1℃,宣德群岛水深550米处水温为24.6℃,表底层温差5.09℃。

水温变化

水温垂直变化情况是:30米以浅是混合层,无跃层出现,其温度只比表层降低1℃左右;30米以深是温度变化急剧的阶段,到40米水深温度比表层降低4℃,到90米温度降到17~18℃,比表层低10℃左右。根据历史资料,17~18℃等值线在远离岛屿区水深约150米附近,底层水存在上升的趋势。水温年变化情况:5~9月份水温最高,月平均温度都在29℃以上;1~4月份水温逐渐上升,1月最低为24℃,10~12月份水温逐渐下降至24.5℃。

盐度

表层盐度

西沙群岛远离大陆,基本不受陆地径流影响,且日照时间长,盐度普遍较高,都在33.4‰以上,近岸盐度有大面积大范围均匀的特点,近岸比外海盐度略有降低,永乐群岛盐度分布形成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的趋势,靠近金银岛和羚羊礁南部为33.86‰等盐线控制,向东北渐次升高,在岛礁围成的海域内盐度为33.86~33.87‰;到了银屿-石屿-琛航岛东北面,盐度一下增加到34.0~34.2‰以上。

底层盐度

西沙东岛海区底层盐度较低,至60米深处才有34.06‰,45米以浅盐度与表层相差不大;宣德群岛次之,到55米处盐度增加到34.17‰,30米以浅盐度与表层相差不大;中建岛底层盐度比东岛和宣德群岛大得多,65米深处盐度为34.59‰,80米深处增加到34.64‰;永乐群岛底层变化较复杂,在银岛和石屿北及东北岸边,45米以浅的表、底层盐度基本一致;而金银岛、羚羊礁和甘泉岛附近表层盐度较低,但底层盐度却是该区域较高的,40米水深处盐度为34.10‰,60米水层盐度为34.39‰,60米以下盐度超过34.50‰。

盐度变化

盐度垂直分布情况是:水深30米以内盐度无显著变化,永乐群岛东北岸一带甚至40米以上盐度仍较均匀;至50米以深才发生较大变化,到55米水层盐度比表层才增加0.55‰,70米水层盐度比表层平均增加0.70‰,到80米水层才比表层增加0.78‰。盐度日变化情况,据观测资料,底层日变幅达0.5‰;盐度年变化与该海区降水量成反比,2月份降水最少,盐度最高达34.0‰,9~10月份降水最多,盐度最低,为33.4‰。

透明度

西沙群岛除高尖石为岩石岛外,其余皆为珊瑚岛礁,故海岛附近海底无泥而只有珊瑚碎屑或沙粒组成,海水中悬沙含量极低,海水清澈,透明度在15~30米之间。永乐群岛海域除金银岛外,其余7个大礁盘所围成的内海区深度浅于50米,在此水域和岛礁附近因风浪掀起悬沙降低了透明度,一般只在15~20米之间,但岛礁稍远处透明度便超过30米,金银岛周边透明度最大达34米。宣德群岛浅水处透明度仅14米,而深水处可达33米,东岛与中建岛透明度都在20米左右,远离岛屿处透明度超过20米,最大可达30米。

海浪

据西沙群岛1976年~1990年观测资料,西沙海域波浪以风浪为主,其平均波高有14个方位上超过1米。秋冬季平均波高最大,出现在北东北方向,10月平均波高1.5米,11月为1.8米,12月为1.6米,1月为1.6米;春夏季平均波高较小,2月为1.3米,4~9月平均波高在1.1~1.3米之间变化。

西沙海域波浪普遍较大,虽然平均波高最大值发生于秋冬季,但因台风活动影响,最大浪却发生在夏季的6~7月,最大波高达到9.0米,8.0米波高出现在8月,在16个方位中有12个方位上观测到7米以上的大浪。

潮汐

西沙群岛是弱潮海区,据西沙海洋站1989年~1991年三年潮位资料及统计分析,西沙海区潮差较小,三年月平均潮差只有92厘米,月最大潮差多年平均只有150.9厘米。最大月平均潮差是12月,其值为107厘米;其次为6月,其值为105.7厘米。最小月平均潮差为9月,其值为77.3厘米;其次为3月,其值为77.7厘米。月最大潮差是6月,其值为182.9厘米;其次为7月,其值为178.3厘米。月最小潮差是9月,其值为130.7厘米;其次是3月,其值为132.3厘米。

西沙群岛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根据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西沙群岛的植被属于热带植被类型。其陆地总面积为7.6047平方公里,林业面积约为1.035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3.61%;其植被的总面积为3.3251平方公里,覆盖率为43.72%。森林类型为珊瑚岛热带常绿林。海域珊瑚岛热带常绿林中乔、灌木林的面积不大,约为2.8678平方公里。其中乔木林0.7974平方公里,灌木林1.8326平方公里,海滩沙生草本及匍匐藤本植物0.3681平方公里,其余为无植物生长的海滩和礁盘。

根据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西沙群岛植被以麻枫桐、海岸桐、银毛树、羊角树等为主,多呈斑块分布的单优群落,主要的人工林有木麻黄和椰子。

动物资源

西沙群岛珊瑚礁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高生产力区域类型

之一。西沙群岛的珊瑚礁鱼类有432种,占本区海洋鱼类种数的81.3%。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类的棘软珊瑚科有6属6种,水螅珊瑚2属7种,属于潮间带腔肠动物类的鹿角珊瑚科有11种,蜂巢珊瑚科5种,滨珊瑚科3种,杯形珊瑚科3种,木珊瑚科3种,石芝科3种,类尖柳珊瑚科有3种,菌珊瑚科有2种,软柳珊瑚科有2种,褶叶珊瑚科有1种,梳状珊瑚科1种,枇杷珊瑚科1种,丁香珊瑚科1种,铁星珊瑚科1种,奇软珊瑚科1种,丛柳珊瑚科1种,鞭柳珊瑚科1种等。

西沙海域共发现底栖甲壳动物41种,隶属13科28属,其中以短尾类种数最多,共25种,隶于5科15属,主要的蟹类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种类最多,共6属11种。虾类资源约有200多种,主要品种有锦绣龙虾、密毛龙虾、中国龙虾、黑吉对虾、日本对虾、近缘新对虾、大额仿对虾、鹰爪虾、磷虾、糖虾。

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的底栖软体动物19科25属26种,仅次于甲壳类动物,列西沙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总数的第二位。在双壳类中,鸟蛤科有3属3种,帘蛤科2属3种,锉蛤科2属2种。潮间带软体动物51科287种。西沙礁盘区域游泳鱼类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鲷类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于东岛、永兴岛、七连屿等海区。

能源资源

西沙群岛常年多风,风力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达5~6米/秒以上,是风力发电的最佳风速。全年各月的月平均风速在4~8米/秒之间,年静风频率<3%,有7个月以上的月均风速超过5米/秒,有效风速(3~20米/秒)时数6000~8000小时,平均每天可达16~18小时。有效风速时数以冬季最多,夏季次之,春季最少。最高为11月,月有效风速时数达到590~700小时,平均每天20小时;最低为4月份,月有效风速时数也有380~435小时,平均每天13~15小时。

西沙群岛的有效风能密度年平均为180~285瓦/米,月有效风能密度在75瓦/米以上,最高可达495瓦/米;年有效风能在1050千瓦时/米以上,永乐群岛高达1800千瓦时/米,全年各月有效风能超过29千瓦时/米,永乐群岛在58千瓦时/米以上,最高达345千瓦时/米,全年有8个月有效风能在100千瓦时/米以上,其中3个月达到210千瓦时/米以上;宣德群岛有6个月有效风能在100千瓦时/米以上,最高达173千瓦时/米。按中国风能区划指标,西沙群岛及其所在海区属风能丰富区。

西沙群岛岛礁开发

建筑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2.1平方公里,含机场跑道等人造陆地面积,永兴岛建有办公楼、邮电局、银行、商店、气象台、海洋站、水产站、仓库、发电站、医院等生产和生活设施,建有环岛公路、机场、码头,岛上建有三条主要道路,道路的中心在“北京路”。有飞机、轮船通海南岛。2016年,完成永兴学校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组建西沙中心医院,建设和完善永兴岛道路、晋卿岛环岛路,赵述岛海防路。完成永兴岛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永兴岛上设有一条约800米长的石堤连接东北部的石岛。琛航岛设有长堤连接西部的广金岛。永兴岛、珊瑚岛、琛航岛、中建岛、金银岛和东岛6个移动通讯基站,由中国移动通讯架设。中国联通于2012年7月22日完成永兴岛3G基地台建设,实现全岛WCDMA网络覆盖。

2013年,三沙市在鸭公岛、羚羊礁、银屿、晋卿岛等小岛共种植3500多棵绿树。2014年7月,三沙开启岛礁绿化二期工程。以西沙洲为试点,三沙展开“绿化宝岛”大行动,在西沙洲上种下了1500余株木麻黄。

水源

2015年底,西沙岛礁“淡水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岛上新建了8条雨水收集管道,蓄水池容量扩大了3倍。

电力

2006年,建设包括1100瓦太阳能发电和1200瓦风电组成的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2008年,购置了两台太阳能电瓶车。2009年,中国海南省财政投资建设“西沙永兴岛风光混合发电系统”。2016年,完成永兴岛电网改造。

人口

永兴岛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驻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南省边防总队驻岛部队。海南省三沙市的工作人员,少量的定居渔民。

驻军

西沙群岛永兴岛上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军营,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南海舰队。

文章《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72color.com/a/1601610833.html